不聽話寶寶背後有“隱情”

不聽話寶寶背後有“隱情”

“聽話”,涵蓋了父母對寶貝很多的期待。然而,孩子長到兩三歲,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卻是“皮”了、“強”了、有自己的小主意了。於是,“不聽話”就成了爸爸媽媽心中揮之不去的“痛”。不過,你想過沒有,寶寶為什麼會“不聽話”?其背後,是不是有一些“隱情”呢?

試試插座裏麵有什麼

鏡頭回放

2歲的濤濤很有興致地在電插座旁看了又看,突然,他把小手指頭伸了進去。手被擊了一下,他猛地縮回來,疼得大哭。媽媽聞聲從廚房裏跑過來,氣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兩巴掌:不是跟你說過它危險、小孩子不能碰嗎?你怎麼就記不住呢?

孩子的心裏話

這個東西真有意思,媽媽把電飯鍋的插頭插進去,不一會兒,好吃的飯就做好了;還有我床頭的臺燈,插上它才能亮……我想看看這幾個“洞洞”裏麵到底有什麼了!可是,媽媽不讓我碰它,總說危險,但爸爸媽媽能摸它,我也能!

解讀寶貝

濤濤這樣做是出於好奇。兩歲左右的孩子還不知道行為的後果,也不大明白什麼是“不聽話”。就寶寶的認知水平而言,他們隻能懵懵懂懂地了解語言的表麵含義,一知半解,並不理解父母的話的全部含意;還有一種情況是,父母一次的指示太多,導致他們記不住。

你的做法

摸電門、玩火一類的危險活動一定要被製止,但最好讓孩子眼見為實。比如找一些相關的故事書、電視片給孩子看,告訴他:如果觸電會受重傷,非常疼;厲害的還有生命危險,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。這樣做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,自覺地接受爸媽的指令。

你說你的我做我的

鏡頭回放

“碗裏的菜還有這麼多,寶寶怎麼自己不吃呀?媽媽說著,已經把一勺“蝦仁胡蘿卜豌豆丁”送進純純嘴裏。純純則很有興致地用她的小勺敲打著盤子和碗,半天也沒把嘴裏的菜嚼碎咽下去。媽媽一把拿走她的勺子,嚴肅地說:“好好吃飯!”純純卻又抓起筷子繼續敲,對媽媽送到嘴邊的菜,就是不張口……

孩子的心裏話

每次吃飯,媽媽都讓我多吃菜,可我不喜歡吃、不喜歡嚼;我也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坐著吃飯,邊吃邊玩才好呢。聽,我用小勺敲出的聲音多好,我就想一邊吃一邊玩!

解讀寶貝

2歲寶貝的自我意識逐漸加強,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、並試圖去做,對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喜歡說“不”,或幹脆執拗地對著幹。這表明,孩子已經進入“第一反抗期”了。

你的做法

避免孩子說“不”的有效方法是父母給出一些選擇,讓孩子自己做決定。比如,對純純,媽媽可以問:“你是願意先吃飯,然後媽媽和你一起敲,還是願意磨磨蹭蹭地吃,吃完立刻睡午覺?”因為有媽媽這個“大玩伴兒”,孩子多半會選擇前者。

Walking on the streets

主要看氣質?親,其實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

最近“主要看氣質”帶火了朋友圈,而實際上孩子的氣質類型卻是天生的。當然此“氣質”非彼“氣質”,不同的氣質類型決定了寶寶特點和養育方式也有不同,愛從了解開始,爸爸媽媽先了解一下自家寶貝啥氣質吧。

Walking on the streets

寶寶很認生這是怎麼回事

導語:很多寶寶膽子都很小,不是害怕這,就是害怕那,這讓父母看著實在也沒有辦法。那麼寶寶膽小的原因是什麼呢?能否通過一些溝通和鍛煉,提升寶寶的膽量?

Walking on the streets

世界各國溺愛孩子排行榜

含在嘴裏怕化了,捧在手裏怕摔了,現在嬌慣孩子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。事實上,對孩子愛得太深,也是一種傷害。外國孩子也像中國孩子一樣,備受關注嗎?下麵,一起來看看世界各國溺愛孩子的排行榜吧!

Walking on the streets

揭秘世界各國的兒童節

呼籲世界各國建立“兒童節”的這個倡議得到了不少國家的讚同和響應,中國的兒童節是在1931年3月7日的中華慈幼學會呼籲下,選定4月4日為兒童節。兒童節定在4月4號的原因是因為春季氣候溫和,又與植樹節相近,寓含樹木樹人的意思。

Walking on the streets

一個班37人考進清華北大,家長都沉默了

不管成績怎樣,沒有什麼優生差生的區別。家長們知道,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,隻是每個人花期不同,有的花一開始,就絢麗綻放;而有的花, 卻需要漫長的等待。 不要緊盯別人的花,不要覺得別人家的永遠都是好,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,細心嗬護,看著他一點點地成長,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。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開花,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。

Budy